【水資源專題】 守護湧泉-尋回水與人的共同記憶

撰稿: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資料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邱郁文博士

責任編輯:楊力行

 

103年歲末,應臺大環安衛中心環境教育講座之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邱郁文博士蒞校演講,邱博士妙語如珠地分享他多年來珍貴的湧泉故事與探堪調查,讓我們深深感動湧泉與人之間的關係曾是多麼契合密切。

湧泉是地下水層因地形關係與地面層交界時,含水層裸露出於地面層而自然湧出的水泉,是非常珍貴的水資源。湧泉的生成條件必須要有豐沛的水脈,通過地表結構上的不透水層,使地下水能在不透水層上流動,而與地表相接之處,水流出成為湧泉溪流。湧泉會依地表結構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相貌,若出現於山谷凹地,便聚水形成埤塘。臺灣早期許多地方都曾擁有湧泉,然而中低海拔地區因人為開發,使得湧泉逐漸消失或被遺忘,也迫使原本棲息在其中的淡水生物面臨生存威脅。

重新尋回湧泉的工作對邱老師而言其實是偶然的,在過去幾年協助林務局研究的過程中,老師見證了許多遭受農藥或工業汙染的淡水溪流環境,發現生物群的減少甚至消失,然而卻有些特別地區的水域中依然擁有相對存活較多的生物群,維持著良好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探究才發現是湧泉存在而造就了這個環境。例如高雄柴山地區,珊瑚礁石灰岩的地形加上林樹遍佈,扮演著天然過濾水質的大海綿,水下滲到礁岩下方後,再從岩石縫隙中冒出形成湧泉。在這宛如城市荒漠裡的諾亞方舟,水中常可見鱸鰻、字紋弓蟹及過山蝦等淡水生物悠游其中,甚至2009年被認定的新種淡水蟹「馬卡道澤蟹」,也被發現棲息在柴山湧泉之中。而這些少數珍存的環境,也陸續在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社區、宜蘭縣礁溪鄉及三星鄉等地方,被邱老師一一尋回。

 

 

(高雄柴山的馬卡道澤蟹抱幼-海生館展示組典藏經理蘇俊育提供)

(高雄柴山的馬卡道澤蟹抱幼-海生館展示組典藏經理蘇俊育提供)

 

 

湧泉與人類的關係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與湧泉便密切結合)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與湧泉便密切結合)

湧泉潔淨而源源不絕地維繫著生態系統,是許多水中生物的避難所。然而除了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貢獻之外,湧泉的出現更是聚落與文化的起源。

回溯人類生活與湧泉的關係,自古以來便密切結合,例如人們常稱地底冒出的乾淨水源為「清泉」或「玉泉」;此泉若出現於山腳下,風水上便稱之為「龍泉」,成對的龍泉就稱「龍目」,大量成井取水則形成「龍井」等等。

湧泉流經之處成為早期居民拓墾的選擇,生生不息的湧泉支撐起農耕、畜牧業發展,而後逐漸形成聚落的經濟結構。在屏東縣恆春鎮的龍鑾潭旁的龍水社區,湧泉灌溉了整個龍鑾潭的水稻田,當地居民取泉水灌植作物,栽培有機無毒的優質農產品。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居民,一百多年前便利用潔淨的泉水種植香蕉,由於生長香蕉樹的土表都漫淹於水中,因此所栽植出的香蕉也被稱為「水香蕉」。而在屏東外海的小琉球島上同樣也有湧泉的存在,島嶼中央的碧雲寺是當地居民生病時選擇坐船回臺灣醫療之外的另一個選擇,他們會在廟裡向菩薩祈求藥籤,並取用廟旁名為「龍目水」的湧泉水來作藥引醫病,形成當地特殊的文化。

 

(高雄柴山的龍巖冽泉在雨後的澎湃出泉)

(高雄柴山的龍巖冽泉在雨後的澎湃出泉)

 

在日本稱為「救命水

邱老師對於湧泉的研究與調查也借鏡日本,日本在二十多年前就將全國多處有良好水質的水源規劃為「百大名水」,而其中70%都屬於湧泉。近兩年更衍生出另一個的名字稱做各地的「救命水」。

政府單位將水源資料製作成摺頁提醒當地居民,若再次出現重大災害(如核災或海嘯等)導致無潔淨自來水可用時,能夠循著資料找到這些從地底湍湍不絕湧出、且能賴以為生的乾淨水源。 以日本京都的針江聚落為例,高山雪水溶化後流入地底,之後流入村落中形成200多個湧泉口,當地社區營造成「生水之鄉」,每戶人家都有一口湧泉,將泉水與自家廚房結合稱做「水廚房」,再依水質乾淨度分三階段利用。這樣的「生水之鄉」戶戶有流水的景緻,開放遊客參觀也同時活絡了地方產業。

此外,日本富士山的湧泉水在靜岡縣的三島市形成四條湧泉溝,其中最有名的是源兵衛川,河川經過整治後,清澈到能夠孕育出珍貴的三島梅花藻。如此美好和諧的共存,讓社區居民皆有共識要擔任湧泉環境的守護者,造就當地成為著名的生態復育與休憩場所,潛移默化中也教育了孩子們維護環境的重要性,這些與湧泉的相處經驗都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湧泉水量減少原因

一直默默地守候著我們的湧泉,她的貢獻涵蓋了生態、生活文化甚至到應急救災,而人們卻因為生活的便利就遺忘了她。高雄柴山的巃巖冽泉,早期湧泉造就了附近的龍井社區,邱老師查閱相關文史資料並與當地耆老訪談,發現此處湧泉維繫著整個內惟聚落,從史籍記載發現,詩人卓肇昌曾以「龍井甘泉」一詩描繪著清朝鳳山八景的「龍巖冽泉」:「玉磯噴雪碎,石乳撒花濺。蟹眼千尋渫,龍澌百丈淵。」此為形容當時湧泉水量之壯闊,但由於都市化過程中抽取了過多的地下水,造成湧泉出水期間僅剩一個月,而早期人們在岸邊洗竹筍、洗衣服以及孩子們戲水的畫面,如今只是長輩們的片段回憶。都市的發展使濕地面積大幅縮小,政府又將原有的水圳加蓋配管自來水,當取用水方便之後,也逐漸遺忘了舊時所依賴的湧泉,後輩之人更只將湧泉誤以為是既有的排水溝,日漸疏離,最終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湧泉水量減少原因包括了治洪方式、水土保持工法與土地過度使用。湧泉水與地下水位有關,超抽地下水、山上汲水區的過度開發與森林砍伐,皆會使水量減少。現在的治水策略一向講究上游到下游快速的排水,也就是降水後立刻引入河道,再快速通洪,但如此一來,中上游的土地無法吸收到足夠雨水來補注地下水層,進而使得湧泉出水量減少,出水口也越來越難預測。

 

未來如何維護與利用湧泉

對於湧泉的永續經營,邱老師認為仍為自然狀態的湧泉(如蘭嶼的湧泉)就讓其維持現況,並發展成環境教育的場域;而已建設作為灌溉使用的,地方政府或輔導單位則應讓農民了解湧泉的珍貴性,利用潔淨的泉水種植高品質的作物。而在都市發展過程裏,依循著地理的紋理,產生生活連結,形成獨有的湧泉文化資產,居民若將這些故事包裝串連,結合當地的特色,發展觀光與戶外教學也相當適合。邱老師認為,湧泉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只要我們能夠讓潔淨的湧泉源源不絕,湧泉就會回過頭來照顧人類。

 

(毛茛科的水生植物「梅花藻」)

(毛茛科的水生植物「梅花藻」)

 

歡到大家到 【柴山生態教育中心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takaohill 按讚!掌握即時活動資訊!

 


  LOGO_G.JPG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8:30至12:00/下午1:30至5:00

   ■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內惟路73號(鼓山三路、新疆路口-內惟國小內)●交通資訊●

    電話:(07)531-0370 (07)551-5405#15

    傳真:(07)531-0370

   ■ E-mail:takaohilleec@gmail.com

    部落格:http://takaohill.pixnet.net/blog

    網站:http://class.nwps.kh.edu.tw/takao/index.php

   ■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takaohill

arrow
arrow

    柴山生態小尖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